当前位置:首页 > 零碳产业园 > 正文内容

碳源碳汇能力评估

admin5个月前 (06-11)零碳产业园89

      各项目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于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输入到系统中的碳,各项目碳吸收的主要来源于从系统中产出或固定的碳,用碳吸收量减去碳排放量即可得出各项目碳汇量,计算结果如表 2 所示。

      项目 A、项目 B 在运营过程中需要消耗国网电力等能源,持续产生碳排放;项目 H 消耗能源和饲料等,产物固定移出少部分碳,但是碳吸收量远小于碳排放量,因此,上述项目为“碳源”产业。

      项目 E、项目 F 消耗能源的同时,吸收大量碳,其产碳量与减碳量的差值相对其总量所占比重较小,因此,上述项目为“低碳”产业。

      项目 C、项目 G、项目 I 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和循环效益,通过能源梯级利用和产物循环利用,使得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项目 J 产生的新能源电力进行自发自用,替代部分火电电网购电量,碳减排效益明显;项目 D、项目 K 通过光合作用或自然沉淀,从大气环境中吸大量碳,促成碳的转化及碳沉积后移出,因此,上述项目为“碳汇”产业。

中能国新集团业务依托中能国新投融资板块,中能国新产业投资集团,中能国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中能国新双碳产业,中能国新并购重组等项目,致力于为央企,平台公司,民营企业等提供优质服务.(文章出处:黑龙江环境通报)

标签: 零碳产业园

相关文章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现状(2)

在工业园区绿色发展领域,众多学者对园区储能及其运行策略展开研究。Yan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聚类和动态识别的工业园区储能系统(EnergyStorage System,ESS),可缩小峰谷负荷差距,...

零碳/近零碳园区现状

零碳概念层面,刘思远等人对零碳进行了概念界定。其研究中指出,低碳、近零碳和零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概念,随着对碳排放量的限制逐渐严格,由低碳排放到近零碳,再由近零碳到零碳,这是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动态演变过...

碳抵消及近零碳管理标准

近零碳园区试点中,绿化覆盖率作为一般指标,需要大于等于 30% 。因此本研究中,绿化覆盖率的近零碳标准取为>30%。《山东省近零碳示范创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山东省近零碳园区示范创建评价指标体系...

交通领域绿色发展

      鼓励低碳交通。零碳交通旨在运用一系列减排手段将交通运输产生的碳排放大幅度降低,或将其产生的碳排放用其他途径所吸收中和。常见的交通减排方式包括减少改变出行方式以...

零碳产业园区面临的现实挑战

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我国在零碳产业园区政策与标准制定、示范园区创建、绿色金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为零碳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有益经验,但也面临顶层制度不健全、能源结构转型慢、零碳技术创...

零碳产业园区全程管理与多方参与

“双碳”目标下产业园“低碳—近零碳—零碳”渐进式迭代的客观规律决定了零碳产业园区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动态持续的过程。因此,应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融入零碳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各阶段,包括规划研究和编制、实施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