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零碳产业园 > 正文内容

零碳/近零碳园区现状

admin4个月前 (05-13)零碳产业园81

零碳概念层面,刘思远等人对零碳进行了概念界定。其研究中指出,低碳、近零碳和零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概念,随着对碳排放量的限制逐渐严格,由低碳排放到近零碳,再由近零碳到零碳,这是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动态演变过程,每个阶段都缺一不可。

零碳园区建设路径方面,刘思远等专家提出必须进行顶层规划,加强对经济和生态指标的完善,更好地把零碳理念融入到生产、交通、建筑、能源、信息技术等多个层面。还建议在能源、建筑、交通、管理等众多领域统筹各种资源,共同推进零碳理念,这涵盖了全面使用清洁能源,架构出一个高效清洁的能源系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大规模选择使用可以再生和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材料;推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合理布设充电站,提倡自行车、公共交通等零碳或低碳出行方式;以及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还给出了一些对于零碳园区发展的具体建议,比如完善零碳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标准系统、组织管理体系,并鼓励技术创新和示范项目。刘长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推动国内未来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的示范项目,其中包括强化对相关内容的宣传和引导,以提升地方政府认知;逐步理解和阐明相关概念,尽早制定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指南和引导手册;加大对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制定相关方案措施;整合完善保障策略,以强化近零碳示范区的建设 。马欣提出,零碳园区的建设过程是一项涵盖多个层面的系统项目,需要以全生命周期的园区零碳化管控为出发点,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零碳智能园区的建成。

此外,充分利用政策机制,尽量采用 “标准+技术+试点”这样的模式实行先行试验,结合零碳城市和行业的发展来推进零碳园区的建设,并针对零碳园区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索 。胡浩的观点是,智慧零碳园区的建设需要将能源(产业)、零碳(生态)以及数字化(技术)这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并推进。能源转型期望实现从能源生成,传输,消耗至调度的完全封闭的链条。零碳转型致力于管理园区碳排放的完整生命周期。最后,数字化转型则是期望实现能源的清洁化转型和资源的高效运营,目的是实现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完整一体化 。侯雅楠等人在研究典型林业浆纸一体化企业零碳工厂的建设途径时,在考据了造纸行业的环保特性和对国内外零碳工厂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零碳工厂的途径,包括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强化节能降碳的措施,推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以及研发新型的节能降碳技术等 。许幸荣等人针对工业零碳园区的发展趋势作出了以下论述:建设材料的低碳转变、能源配置的清洁进步、资源利用的循环化发展、资源使用的高效集约。还指出构建零碳工业园区的路径包括:由顶层设计进行引领,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借助数字平台进行监督管理,以及构筑新的商业模式  。中能国新集团业务依托中能国新投融资板块,中能国新产业投资集团,中能国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中能国新双碳产业,中能国新并购重组等项目,致力于为央企,平台公司,民营企业等提供优质服务.(文章出处万方数据)


标签: 零碳产业园

相关文章

园区近零碳建设困境分析

2022 年现状数据均来源于园区提供或基于园区提供的数据,根据指标相关定义计算得到。绿色能源层面指标,现状与近零碳标准对比见表 4.10。2022 年园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 15%,近零碳标准为 6...

工业领域绿色发展

产业升级改造。以实现“绿色制造”为目标,不断降低园区工业碳排放量。积极运用绿电制氢,延伸绿色化工产业链。优化产业链布局以提升集群内循环效率,以园区或区域能源系统大循环视角进行产业链的聚集,实现跨企业、...

零碳产业园区全程管理与多方参与

“双碳”目标下产业园“低碳—近零碳—零碳”渐进式迭代的客观规律决定了零碳产业园区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动态持续的过程。因此,应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融入零碳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各阶段,包括规划研究和编制、实施和管...

我国各省市零碳产业园发展现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工业园区碳排放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 3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园区的绿色发展,国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 〕 23 号)中提出打造 100 个...

推动零碳园区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经验借鉴与技术路径探索

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明确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目前,各省市发展零碳园区处于自发推进的探索阶段,缺乏全国统一的零碳产业园标准,建议从标准制定、技术路线、能源结构、产业规划、基础设施、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强顶层...

数据要素密度通过产业链数智固碳推动 中国零碳变革的间接效应

数据要素密度赋能产业链各生产节点绿色技术创新, 为产业链各环节数智固碳提供关键技术指引, 促进高技术产能优化配置与能效提升, 强化碳捕捉、 碳利用与封存 ( CCUS) 技术, 突破智能化清洁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