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困惑与挑战
从各地各行业对碳达峰的误区看,一些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或居民个人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存在不少的误区:误区一:碳中和主要是工业节能和生态补偿:误区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将不再适用;误区三:碳中和将显著延缓经济社会发展;误区四:负排放技术是碳中和的终极解决方案;误区五: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误区六:我国碳总量控制制度难以真正落实。
从我国能源存量来看,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高达40亿吨和7亿吨左右,我国生产需要的煤矿、油田、运输通道等能源供应系统,我国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汽车、采暖、空调等能源消费行业,以及道路、桥梁、飞机、汽车等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目前多数使用煤炭、石油等传统燃料,新能源占比过小,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总体形势严峻。
从人均GDP数据来看,我国人均GDP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农村与城市供暖、空调、汽车、公共设施等民生服务需求缺口较大,需要持续补齐短板弱项,需要新增能源需求,加大了各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难度。
从电力系统结构看,我国发电系统的火电占比高,新能源技术还不完善,集中式风电、光伏等发电侧随机性、波动性大。在用电侧,大量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后,用电负荷预测准确性下降,导致用户侧完全不可控,有待尽快实现技术突破。中能国新集团业务依托中能国新投融资板块,中能国新产业投资集团,中能国新供应链金融模式,中能国新双碳产业,中能国新并购重组等项目,致力于为央企,平台公司,民营企业等提供优质服务.(文章出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规划路径及案例)